2021年6月24日星期四

过程与积累

目标是重要的,大部分人都想成为有钱人,大部分公司希望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大部分人都想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出类拔萃,然而通常为达到目标都要付出努力。
比如财富,理应靠积累,经营,管理来获取,这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大的财团和家族甚至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才形成了今天让人羡慕的样子,一夜之间腰缠万贯总是极少见,假使中了彩票,或靠偶尔的投机敛财而暴富,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会被冠以“暴发户”的帽子,暴发户显然不是个褒义词汇,其潜台词是庸俗、自大、狗屎运、不值得尊敬。排除嫉妒和特例,这种看法多数时候是有道理的:因为缺少了达到目标的过程,缺少了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体会、磨砺与乐趣,难免会狂妄、浮躁、不可一世、盛气凌人。

“聪明”与“运气”一样,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有的人多了,机会就会更多,可能会更方便快捷的达成目标,所以一夜暴富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如果心平气和,别人可能会羡慕,如果狂妄浮躁,必然会被鄙视(加上嫉妒的成分),社会上滋长的仇富心理大多与此有关。真正值得尊敬的有钱人,大抵都是那些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贡献而积累财富的人,对这种人来说,财富往往反而是其工作与志向的副产品。

与”聪明“和”运气“不同,智慧是必须经过学习和体验而得来的,智慧积累了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修养,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不论财富也好,智慧也好,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目标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才是我们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带着希望去经营与积累,带着快乐去学习与体会,远比为了金钱的多寡而闷闷不乐要“聪明“得多,也”智慧“得多。

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据说转载这个过些天百度会给钱

以下文字转载自一个现已不存在的地址:http://is.gd/6bEeB;发文时间是2010年1月13日下午1:20分左右,作者时百度的首席设计师孙云丰(孙老师你好,恭喜一博成名):

google宣称要退出中国,所证明的,恰恰不是市面上的那些g粉所宣称的那样,google是个人权斗士,而刚好反了过来,正好证明google是个市侩分子。

google 的首席法律顾问的调调让我感到恶心。因经济利益退出,就直白白的说好了,把自己涂脂抹粉一番,还煞有介事的提到google被中国人攻击,中国异议分子的 Gmail信箱被攻击,把这些事情作为退出中国的铺垫,这种论调是侮辱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智商,但还真有可能迎合那帮目空一切,但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没有丝毫了解,却又喜欢对中国说三道四的西方人的假想。

只提一个假设,如果谷歌占据了中国80%的搜索市场份额,google的高管,还会这么高调的宣称要do no evil,从中国退出吗?

整个事情给我的唯一感受,就是恶心。

科普一点: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社会不平等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对普通百姓最为关键的信息,并非中南海秘闻,而是最为常规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信息。尽可能的为普通老百姓对这些领域的信息提供便捷,并消弭信息占有的不对称,这是搜索引擎存在的最大社会政治意义之一。

从这个角度而言,尽可能的设法为百姓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技术服务,提供切实的价值,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宣称自己do no evil和政府撕破脸皮搞壮烈,才是一种真切的负责态度。找台阶下可以,但不要拿一个高管制国家的民众感情来做台阶,这是极其不道德的。

政治环境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在中国,每个企业或者个人,都必须戴着镣铐跳舞。其实在别国一样,只是程度之别。但这是现实。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供自己勉力而为的一份子,才是一个真切的做企业、做人态度。

在我博客上乱喷的兄弟,甚至还有搞笑的喷我five毛党的,都回家好好的念点书,再回来喷吧。希望看得见点水平的,而不是除了咒死爹死娘就不知道说啥的。 80年代的愤青,可不是现在这副衰样儿。

————–

以上是作为一个曾经的忠实google用户而说的,和百度无关。市面上沾沾自喜于了解一点google的产品技术细节将google奉为道德楷模而自封G 粉的兄弟,请勿跟帖瞎喷,你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搜索引擎,什么叫自由人权。

————–

btw,评论关闭。要喷到twitter上喷吧。我的地盘不欢迎。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支持生成 <a href="http://goo.gl">goo.gl</a> 短网址的 Firefox Google 工具条

挺好用的,不明白为什么tinyurl和bitly之类的缩短服务被墙,大概是看着一个个身材短小精悍的字符串这些家伙心里发毛。google的服务生命周期应该长点吧?

主旨:

"支持生成 goo.gl 短网址的 Firefox Google 工具条"
- 天涯来吧 - Google - 支持生成 goo.gl 短网址的 Firefox Google 工具条... (查看 Google 边栏评注

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3G初体验

运营商真黑。
听说联通的wcdma试运行了,周末烧包一下,订了个50元包600M的套餐,告诉我24小时开通,将近至少30小时之后,开始使用,能连wcdma,虽然不太稳定,但速度还算流畅,又下载又看视频的,试了老半天,很快收到短信说余额即将不足,又玩一会,联不通了,好半天才发现是欠费了,赶紧缴费,上网一查费用,原来套餐还没开通,是按1k一毛钱收费,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扣去将近一百元,NND,算是我吃饱撑的交学费了吧。仔细再看清单,怎么这么多种费啊?!于是打客服电话,要改套餐,答复说着套餐是按一整月算的,也就是说我27日定制成功的套餐,只能用到月底,下个月如果不改就默认还是这个套餐。于是我打自动台去改,告诉我只能带身份证去营业厅修改,再转人工台询问,得到同样的答复,只好作罢。顺便问了一下那些SP收费和增值费怎么回事,怎么取消,回答那是在网上下载东西时网站收的费,我说那你帮我取消吧,回答那是服务商收的费,跟我们无关,我说费用都在你们网站上列着,有代码(虽然不知道代码代表什么服务),有时间,有扣掉的钱数,为什么与你们无关?那我就想取消怎么办啊?回答还是那都是你自己下载东西收的费,要不给你发个短信自己查看一下你定制了什么服务吧。于是我按提供的短信查询了一下,吓了一跳,怎么一下子凭空冒出来五六种服务?我只记得定制过一个天气预报的服务,其他是哪来的?上网查一下,果然有很多骂声,比如“106558550”这个代码所代表的业务,到现在我也没弄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钱倒是每月照扣不误。

作为一个懒人,从99年用上现在这个联通号码,就一直没换过,现在一打客服电话,都是“世界风VIP客服为您服务...",都熬成VIP了,不容易啊,但这服务哪见得一点VIP的影子?资费高就认了,信号不好也都习惯了,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完全不符合普通人正常思维方式的计费标准,以及强行定制乱收费的盗贼行径。懒如我者都要发飙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拿起法律武器以理力争?顶天退你个十块八毛的,够不够花的那些时间生的那些闲气?电话还是要打的吧,3G还是要用的吧,这么多年到处留号,实在没法轻易换掉。莫非是我当年用联通没用移动是站错队了?莫非其他移动业务运营商没有这种问题?未必吧。面对强势的垄断行业,除了自己加点小心之外,忍了吧。

老夫很生气,但是相信后果一点都不严重。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这集Boston Legal太扯

美国人对中国的妖魔化印象根深蒂固。

最近一集Boston Legal(S5 EP08),讲述一个在美国呆了三年的15岁中国女孩,意外怀孕,打算堕胎,最后的真相竟是:堕胎的原因是这个女孩得知胎儿是女性,作为中国人,很自然的 要把孩子。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对性别选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还有这样一句台词:B超对中国人不是件好事。整个一集,中国人重男轻女和性别选择竟成 为了中心思想,像其他每一集一样"发人深省"。

真他奶奶的讨厌。现在中国农村都没像以前那样看重性别了吧?想象一下,一个15岁,在美国生活的女孩会因为胎儿性别原因堕胎?放他娘个屁!美剧的编剧有水 平,不过只要涉及到中国相关的话题,必定是20年前的陈词滥调,没有调查,没有体验,单凭想象和印象,便极尽污蔑鄙视之能事。让人恶心。

几乎每一部美剧都有类似情况,包括我最喜欢的House和Boston Legal,近期都有这种倾向。令人失望!

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

无病呻吟之科幻小说

好几次,家里大清理的时候,老婆总是跃跃欲试的要把那些占据书架一大角,积攒了十来年的科幻世界杂志当废纸卖掉。在一哭二闹三上吊和威逼利诱的把戏用尽之后,我还要费好大口舌才能为这坨故纸堆争取到更长久的生存权。

的确,对科幻作品,通常的看法是不登大雅之堂,是与漫画游戏一样给少年人消磨时间用的,几十岁的人还看科幻,在很多人看来是挺可笑的一件事。另外,在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积攒大堆故纸,似乎也是某些上了年纪的人无事可做时聊以怀旧的习惯。所以看科幻、攒杂志这样的事情,对我而言权作自娱自乐,不足为外人道。

优秀的科幻小说作者通常都良好的科学素养,对其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可能带来的变革及影响有着卓越的敏感性和预见性。比如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几乎没有科幻元素,更像是一部部历险记,这正是因为凡尔纳对他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异乎寻常的前瞻性认识,他在小说里的种种“奇思妙想”,早已被一一变成现实,甚至有些东西很难说究竟是凡尔纳预言了未来还是科学家发明家们受到他的启发创造了未来。同样,现今流行的林林种种高科技的新玩意,比如互联网、病毒、卫星、基因技术等等,在三十年前也都是科幻小说里的常客。而克拉克曾经在小说里预言的太空梯、太空核动力、地震预防、人体冷冻等技术,也正是目前科学前沿的一些主流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不得不说科幻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身处于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科技的进步趋向于两个极端,一方面,不论多么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事情,总有人信以为真,或是认为理所应当,因为总有人去研究,总有人去控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误导,大众反而对一些原本正常的科学领域的现象和研究小题大做、夸大其词、杞人忧天。从这个角度看,更广泛的科普教育是必要的,而优秀的科幻作品往往能做到寓教于乐,且雅俗共赏,不失为一种科普方式。这算是作为一名科幻爱好者的一个借口吧(爱好科幻是需要借口的,否则会被认为是幼稚浅薄,比较尴尬~_~)。

科幻作家往往是悲观论者,他们往往会更敏感的看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效应,在他们的笔下,世界曾经一次又一次的被毁灭。因此,作为一名科幻爱好者,我对那些有科幻色彩的现实的第一反应,往往反而是负面消极的。下面是近来看到的几则具有科幻色彩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回忆起曾经看过的某些类似题材的科幻作品(新闻标题后面对应的是相应的科幻小说),权作自娱自乐。





2008年9月3日星期三

Chrome之画蛇添足

整整一天,到处都弥漫这Chrome的味道,原本没必要多说什么了,不过在随便记录点想法之后,忍不住手贱,狗尾续貂一下,反正也不多我一个。

关于google的浏览器Chrome,原来的很多想法不准确,比如以下几点:
 - 原以为,google会推出自己的浏览器,但短期之内(甚至三年内)不会,实际上几天之前人们还只是捕风捉影,而Chrome几乎一下子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了;
 - 原以为,google即使出浏览器,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现有服务提供一个定制的平台,而非与MS、Mozila、Opera和Apple以及大批山寨浏览器直接交锋的通用的桌面浏览器;实际上从对Chrome的试用可以感觉,它的目的就是一个通用浏览器,有为其自身服务提供优化的余地及可能,但绝非单纯的google服务客户端,它同时借鉴了各家之所长,虽然beta还很简易,不过其心昭昭,如果说MS的浏览器是利用了OS的优势而进行垄断,google就是利用了它的口碑和明星效应强势出击;
 - 原以为,google的浏览器至少会与其自家的服务有很好的集成;但是从这个beta来看,与google服务的集成很弱,甚至远不如Firefox方便;
 - 原以为,google的浏览器会与自家的一系列客户端软件有很好的集成,比如gtalk,picasa, desktop search,google earth等,而且与Firefox类似,必然提供设计良好的扩展机制;目前来看,任何集成都没有,设置连google toolbar相匹配的插件也没有,也没看出可能的扩展方式;
 - 原以为,google的浏览器会有很多看起来非常标新立异的东西;事实上看起来都是其他主流浏览器已经具备的特性,比如标签页预览(Opera和Firefox相应扩展),简洁的外观(Safari),url快捷输入,标签页和书签管理(各种新版本的主流浏览器)等等;
 - 从发布前的截图看,Chrome似乎很简易,直观的感觉就像gtalk那样,虽然有特色,但为了简洁而放弃很多主流IM必备的功能,所以很难成为主流;不过试用之后,发现之前的臆断很错误,google很像是在玩真的。

Chrome很多特色功能与现有的主流浏览器看似雷同,但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增强了用户体验,也就是在保证用户已有的浏览器使用经验的同时,用起来更舒服。比如:
* 对现有浏览器的兼容与重用。书签、密码、浏览历史、导航条等可以直接从默认浏览器中导入,完全称得上无痛迁移;
* 地址框兼作搜索框,这样一个细节的变化,不仅给google最核心的搜索功能带来了便捷,更重要的是,如果以Firefox上近来流行的Ubiquity扩展为参照,这个简洁的地址栏给mashup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而mashup面对的是无穷的天地。虽然功能上与Ubiquity差距甚大,不过对google而言,这几乎是举手之劳了;
* 速度快。好事者已经测试并得出结论,Chrome的浏览速度是IE的40倍。这个数据未必客观公正,“速度”一词也很含糊(我想准确讲应该是指页面渲染效率和并发的web资源访问的效率),但即使只凭主观感受,Chrome比其他主流浏览器都快,甚至比系出同门的Safari(同样基于Webkit)都快,确实快。不过问题是,裸奔的Firefox也很快,Chrome现在差不多算是裸奔,不知道加上那么多插件后是否还能这么快。与速度(效率)相对的是,Chrome占用系统资源很多。
* 默认的平台支持。最重要的是google gears,这差不多相当于微软在IE里默认内置了Silverlight。尝试一下zoho,rememberthemilk,google reader等支持gears的应用,没有障碍。还有默认内置了flash plug-in,似乎其他主流浏览器第一次访问flash内容时都需要安装flash插件,google把这个约定俗成的插件变成必备的了。当然还有google对Chrome最重要的原创功能,即多线程javascript引擎V8,对用户而言它是透明的,不过访问那些重度使用javascript的应用时,有性能提高的感觉(或者是错觉?)。
*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是很有原创意味的,比如tab可在窗口间自由拖拽,地址栏高亮显示域名,将当前页面创建为应用程序快捷方式等,书签栏包括了一个“其他书签”,很惊讶的发现安装在Firefox里的StumbleUpon的内容作为书签被导入进来(但没有delicious书签,也许是因为它属于yahoo?)

这一切都像是google在向所有用户在招手:试试我的浏览器吧,不会让你失望的,至少不会让你不习惯的。

据说Chrome这样一个beta一天之内占有了2%的桌面,很多人会很受伤,最受伤的大概是Firefox,因为google原本是Firefox最大的客户。与Sarari相比,Chrome优势也很明显,而且更容易占领各种桌面操作系统。

作为beta版,Chrome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就个人喜好而言,我觉得one process per tab的方式太耗系统资源,相应的进程管理也没什么必要,标签页的管理不如firefox或ie方便,不支持gesture,浏览器本身还很脆弱,容易崩溃,等等。

接下来google会做什么?进一步改进用户体验?提供扩展机制?让Chrome更健壮?提高安全性?与google各类服务及软件的整合?我们试目以待。